天壇:在北京,離天最近的地方

北京的深秋是最迷人的季節,有冷冽的風,有溫暖的朝陽,有紅葉黃葉,有一個季節該有的味道——當然,前提是這日子裡頭有起風、沒霧霾。

如果你說在京城之中,圓明園、頤和園、故宮這些景點都太過熱門,他們彼此都相隔不遠,在類近的區域之中,一天之內陸續走訪,或是花上一個週末慢慢探索,都是非常常規的行程,然而在北京城的東城區偏南側,是屬於較為老北京人居住的地方,少了一些太觀光的景點,多得是接地氣的氛圍,而著名對天壇就在這一側。出遊拍照最害怕的就是人多景拍起來就不美。近期手機升級成魅族16,對於喜歡寫實貼切的色調,走傳統攝影講究氛圍的構圖,這次來北京使用手機拍攝已是足足有餘了。

天壇,是京城中少數幾個、連皇帝都得虔敬幾分的地方,在這裡與北面的地壇遙遙相望,屬於是明清兩朝天子祭天、祈穀和祈雨之處,也是現存的倫理規模最高的一個祭祀建築群,其格局方正、仿南京城的規劃而建,從明朝永樂年間起,直至乾隆年間有過大規模的改建,佔地達273萬平方米,為故宮的四倍有餘,但你走在其中看見更多的是蔥蔥鬱鬱的樹林,整齊劃一的道路和幾個精緻簡單的祭祀建築,少了故宮帶給人的深宮幽怨之感,也少了牆牆毗鄰的無奈與壓迫,更多的是遼闊簡潔的視野與天人合一的靈動感受。

或許正因為源於祭天的需求,整體的設計都別具巧思,祈年殿圓形的格局是一般遊客對於天壇的主要印象,其內部的設置也值得探究,沒有大梁是主要的工匠特色,在重建後主要透過28根楠木支撐,切合天象,其中再有四隻主要的龍柱來象徵四季更迭,富麗堂皇之餘,古人崇敬天地的用心也得見一斑。

繼續往南面走,回音壁又是一個古代科學與人文美學的展現,透過高3.72米、厚0.9米的牆身,搭配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與藍琉璃筒瓦頂,據說在牆的一頭說話,可以順勢傳遞聲音到遙遠的另一側,也是回音壁的由來,雖然在造訪之時遊人的聲響蓋過了回音,但據帶我同遊的當地朋友說,在十幾年前遊客比較少的時候,他就親自體驗過幾次回音壁的神奇效果。

走在天壇裡頭,總覺得有一種離開北京城的錯覺,這裡的樹木多,整體的寬闊感很強烈,比起外頭的車水馬龍、摩肩擦踵,這裡更多是一種沈靜而且遼闊的靜謐感,加上深秋染黃的林葉,不難明白為什麼在這樣的格局設計裡頭,能體現天人合一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