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走過故宮:交錯記憶的中心,民謠以外的紫禁城

對於北京,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容易和我一樣糾結,大學念中文主修的我,過去卻從未嚮往踏上那些詩詞書曲上提及的地名,那些文人騷客字句、彷彿就屬於那個時空,對我而言即使能夠同情共感,卻多的是抗拒;直到在工作的機緣下不得不搭上前往北京的航班,看見了五環外的風景,走進了胡同巷弄,吸過了冬日的霧霾,碰過夏日能與南方匹敵的溽熱,不免俗也走過天安門廣場、地安門大街。

過去的北京受過棋盤式的規劃,而長安街則是北京市的一條東西軸線,東起東單,西至西單,天安門坐落於長安街中點的北側,天安門廣場在長安街中點的南側,有人稱長安街是十里長街、也由於其獨特的位置和符碼意義,是古今的政治中心,是天子腳下,也是如今庶民熙攘之處,追溯過往、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它與皇城同時建造,是明代興建北京城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距今已經有六百年的歷史。街道之名是期待長治久安、而天安地安則又把三界眾生含括進去,紫禁城的深宮大院鎮於此處,頗有世界中心的氛圍。

我們總喜歡戲稱說,真正精彩的故宮在台灣,而紫禁城徒存外貌,但紫禁城依舊保有過去皇居的氣派,整體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佔15萬平方米,你說要走過這深宮大院,細細花上一至兩天,說到底也是不足夠的;走在裡頭,不難想像過去皇室的生活、有多麽的深鎖無趣,也不難體會他們的世界與外部隔絕的程度。

踏在故宮的石板路上,你會驚訝於這道路的崎嶇、整復的速度遠跟不上人們踩踏的破壞,試想現在一天限制八萬人入場,或許遊客一天踩過的路就比過去皇族在裡頭一輩子都要更多一些;在遊覽紫禁城時無論你選擇哪條路線,故宮的前三殿是必經之路,前三殿屬於天子的辦公區,依次是太和門(皇帝御門聽政之處);太和殿(皇帝大朝之處);中和殿(存放著皇家玉碟族譜);保和殿(過往明清時期,每三年舉行一次隆重的「殿試」,由皇帝欽點「天子門生」)而前朝代表的是皇帝的威儀,加上紫禁城的整體建築體系是「中軸佈局、左右對稱」 ,這裏可以說是視野最佳、氣勢最足、感受最宏偉的地方。

而再向後走,依照你選擇的左線、右線或是中線,會經過不同區域,依照過去的經驗,一天至多走到兩線,加上摩肩擦踵的各國遊客,更多時候會容易流於走馬看花。不過說到底,皇家大院裡頭,經歷了前三殿,後方更多的是皇后、太后寢宮,又或者有御花園等,撇開建築本身的大器不說,更吸引我的是許多自明清時期就留下來的磚瓦門欄,木門欄的雕飾大多褪色,偶爾會看見工匠圍起了特定區域正在修整,但這些值得流連的小細節,可以感受到過去工匠的巧手,也可以透過每個金鎖感受一種無形束縛的壓力。

說可惜呢,是我僅僅在春夏花盛之際到來,即便看見了繽紛的故宮,也看見了更加擁擠的故宮——然而在北京這樣四季分明的城市裡,故宮終究是值得多來幾次的,有些人為了拍出綿密的雪景,得搶在水氣足夠的冬日自清晨排隊,在一開放的時刻衝向裡頭、只為擁有比別人早幾步按下空曠快門的機會,有些人喜歡秋天的故宮,蕭索的感覺更多一些,皇家恩仇的氛圍也更加濃重。

從午門入、神武門出,一到外頭的會碰著許多黃包車的小販,以及公安播放警告別搭乘這些拉客車的聲音,如果你的故宮之行僅止於此,倒也可惜了,如果還有餘裕不妨過馬路到對口的景山公園,說是山、但景山充其量也就是個小土丘,但這幾十餘米的土丘已經足夠讓你回過頭來一覽紫禁城的全貌。

說到底北京走過歷史千餘載,有過外侮,有過太多爭議的過往,然而居民在天朝底下是居民,在現代依舊,過的日子、圖的安穩與我們並無太大差異,如果你早些年聽過汪峰,或是喜歡宋冬野、喜歡馬頔,偶爾在路上碰著了歌詞裡的廣場,看見了旋律裡頭的鼓樓,你也能夠這樣構築出屬於你的皇城。

而我,來來回回了幾十次,更多的記憶在東六環、在胡同、在恍若隔世的咖啡館、在寒冬凜冽的牛欄山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