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 | 林百貨的文化瑰寶,百年的回憶和創新 | 文青遊台南,品味蝸牛巷的藝術與生活

炎炎夏日遊台南,濕熱的氣候讓皮膚都變得黏噠噠的。這天我們原本計劃到台南市中西區的「蝸牛巷」拍個網美打卡照,但下午三點多天氣依然酷熱難耐,恰好「林百貨」就在附近,於是我們想著去蹭個冷氣,順便看看台南土特產伴手禮。

林百貨」有著悠久歷史和濃厚年代感,自1932年開業,從日治到民國,跨越兩個世代,經歷了許多風雨卻始終屹立不倒。直到2013年,「林百貨」經過修護風華再現,再度面向大眾。外觀保留了懷舊的特色,而內部則呈現出充滿文創氛圍的一面,成為台南文青百貨的代表。

「林百貨」在外觀和室內設計的細節處都蘊含著和式與西方當代藝術的融合元素,外牆採用十三溝面磚,這種常見於日治時代的磚材,賦予了建築濃厚的歷史感。室內隨處可見的磨石子地板,以及在樓層的各個角落能見到古舊的梳妝台、老式縫紉機、中古矮櫃展示架等,彷彿在述說著過去的點滴。

「林百貨」共五層樓,外加露天的頂樓還有一座小型日式神社及一家紀念品販售店。每個樓層販賣不同主題和類別的商品,從古早味的零食到精美筆記本,從復古風的圍巾到寧神療癒的香氛,商品的多樣性使人眼花繚亂,但每個品項都彰顯著台南這座城市的多元風采。值得一提的是,我之前曾看過有關他們的採訪,了解到「林百貨」在挑選合作商品和品牌時極為講究,並且會積極主動地洽談及邀請一些台南的傳統老店或在地文創品牌進駐,精選台南在地伴手禮,集結老店經典味道盡現用心,以將「林百貨」打造成台南獨一無二的百貨公司。

進入「林百貨」的一樓,即「台南好客廳」,大廳的復古洋風設計充溢著昭和摩登的低調奢華風采,同時又帶著溫馨家居的親切感。古典花瓣燈罩檯燈、復古花色布藝椅、深棕皮質沙發、古董旋鈕電視機、以及老式收音機,這些物品仿佛將我帶回到過去的年代,讓我一窺上一代的風情。貨架上有各種府城特色的伴手禮,包括了涮嘴的零食、台南風味的醬料或料理包、椪餅、薑糖、桂花釀、果乾以及茶葉等等。這裡必買的是台南名產椪餅,以及包裝精美的手工餅乾,這些手工餅乾放在印有「林」字或「林百貨」標誌性「林娃娃」圖像的鐵罐內,質感十足,無論是送禮或是珍藏,都是極佳的選擇。

店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台俗稱「流籠」的指針式電梯,極具懷舊風味。儘管每趟最多只能容納五人,但還是吸引了許多人排隊等待搭乘。

我們搭乘電梯來到二樓的「台南好設計」,這裡匯聚了各式文創精品,包括筆記本、帆布袋、明信片、造型杯子、刺繡胸章、手帳本、紙膠帶、杯墊等等。大廳顯眼處擺設著「林娃娃系列」商品,這一男一女的人形娃娃源於1930年代,當時的「林百貨」櫃姐為了展示童裝而親手繪製了這些娃娃木牌,如今這些經設計重新演繹的娃娃故事,已經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成為了「林百貨」的標誌性象徵。此外,這層樓還有一個區域專門陳列著台灣產天然保養品及療癒的香薰和精油,讓人從身體到心靈得到滋養。

「台南好時尚」是「林百貨」三樓的主題,這裡聚合了復古風的衣飾、鞋子、圍巾、髮箍等,商品範疇包羅萬象。有些商品特意經過做舊處理,呈現出歲月洗練的質感,散發著濃厚的懷舊風情。其中也不乏純手工製作的品項,每一件背後都有匠人的巧思和用心。喜歡古典風格穿搭的人可以花時間在這裡慢慢挑選撿寶。

四樓「台南好文化」有著藝文空間、質感體驗風格、文化書店等充滿特殊文化元素的櫃位,不僅售賣精緻的工藝設計商品,同時也有櫃位提供DIY體驗課程,讓遊客能親手製作敲字純銀純銅手環、戒指、鑰匙圈等物品,讓大家能打造出獨一無二的風格。

來到五樓的「台南好美味」,這裡有兩家美食特色店鋪,分別是「林珈琲」和「山海豆花」。儘管它們各有出入口,但實際上兩家店內是相通的。「林珈琲」的室內風格頗有鎏金歲月的韻味。店內瀰漫著淡淡的咖啡香氣,玻璃展示櫃裡是獨具特色的美食樣品,尤其「林百貨椪餅冰淇淋」特別吸引。然而,由於我們逛其他樓層花了些時間,當我們進入「林珈琲」和「山海豆花」時,卻不幸事件發現店家剛好打烊了。因此,提醒大家注意營業時間,不要像我們一樣遺憾地錯過了。

從五樓沿著一段樓梯往上走就來到保留著古蹟的樓頂。在二次大戰期間,「林百貨」曾經遭受美軍的空襲,至今在牆上仍清晰可見機槍掃射的彈孔,坑坑窪窪的牆面讓人得以想像當年慘烈的情況,看著頓覺觸目驚心。樓頂設有一座小型日式神社,是台灣僅存的的空中神社。這處被稱為「末廣社」的遺跡原本是供商人祭拜豐收之神,而現今則轉化為紀念創辦人的墓碑。樓頂這裡還擺設了「巨型椪餅群」讓遊客拍照,圓圓澎澎的椪餅上鮮紅地印有近百年歷史的「信文堂」刻印的「林」Logo,成了一處的打卡景點。此外,樓頂上還有一家紀念品販售點,出售許多擁有台灣古早包裝設計風格的小物,絕對值得一探。

「林百貨」不定時有品牌撤出和入駐,每隔一段時間遊客所看到或吃到的品牌和品項未必相同,所以我覺得即使曾經造訪過的遊客也能多來這裡逛逛挖掘新奇的好物。

離開「林百貨」後,我們步行到了「蝸牛巷」,這時已經臨近傍晚,氣候也變得宜人舒適。

「蝸牛巷」名稱的由來源自台灣當代文學作家葉石濤筆下的「往事如雲」,內文寫道:「辜安順的阿母把位於紅寮厝的三甲看天田賣掉,在這蝸牛巷巷頭買了老屋居住, 貪的是這巷路位於府城西門町最繁華熱鬧的宮古座戲院後頭,是鬧區中幽靜的山谷的關係。」經此一筆贈予了名字,賦予了靈魂,讓這處老宅社區的形象變得鮮活明亮。

「蝸牛巷」的各個巷弄都蘊含著蝸牛的意象,它們悄然出現在住宅的牆垣上、供人歇息的長椅上、略帶斑駁的外牆上,甚至甜點店的招牌上。雖然蝸牛影子隨處可見,但它們不顯得過分張揚,有些甚至低調地融入民生用品中。遊走在小巷之間,尋找這些「蝸牛」成為一種調劑,讓人倍感趣味盎然。

雖說這裡是台南市著名的打卡景點之一,但實際上並不如我想像中人潮洶湧,只偶有三三兩兩遊客經過,不影響此處原有的平靜。我看到更多的是真正生活在此處的普通居民,有老人們圍聚在院子乘涼聊天,有媽媽牽著年幼的學童返家,有牆內傳出媽媽扯著嗓音催促孩子去洗澡,平凡而溫馨的生活場景在這裡上演。

衷心建議有心來參觀的遊客要儘早前來,因為我發現有些暴露在戶外的裝飾經過風雨摧殘,欠缺精心維護開始殘敗破舊,只怕再更久之後無法顯現最初的精美風貌。

照片/ Sam Lu, @lusimplemo

文字/ 丁曉 Ding X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