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吳哥城:看滿城的廢墟,在青苔石礫中找一顆安定的心

猶記得當年年紀小,死賴著不跟家人去吳哥窟的理由千千萬萬種,不過就一堆斷垣殘壁一點也不嚮往,而這三個字就隨著時間,偶爾只出現在歷史試卷中,拼拼湊湊出模糊的概念,直到如今決定了一趟旅行,心中對自己提了一個問題:真的想去嗎?嗯,想去。因為我想了解我未知甚至有偏見的歷史與遺跡,因為我真的長大了。我要去看吳哥窟!

讀書三喻裡的結論如是說;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淺深耳。

小的時候看不懂廢墟的美在哪,約是到了點能自理的年紀,經歷了些風花雪月俗事雍擾,培養了文學與美學觀的二十來歲,閱歷漸廣,是用一種剛剛好的溫度火侯,走訪位於柬埔寨最富盛名的世界遺產,能讀懂真臘風土記,也能體會成住壞空的頹圯帶來的祥和之氣,況且體力正勝,不趁現在更待何時?

這裡是這次旅行吳哥城中的第一站:塔內寺(Ta Nei),隱身樹叢與荒野之中,一開始tuktuk司機還迷路,可見這座古寺有多神秘與難以抵達

但堅持是對的,果然一下車就我們一組人,沒有摩肩擦踵搶著當安潔莉納裘莉與梁朝偉的遊客,能盡情的欣賞青苔色與懾人的石造廢墟。

這還只是小菜一碟,爾後進城一連串目眩神怡的廢墟體驗才正要開始,這是神秘的大吳哥(Angkor Thom)城門其中一個,黃土與兩旁的乳海攪騰故事的石雕神像讓吳哥城彷彿是隱密的宗教之城,過了幾千年後更顯高深莫測。

吳哥王朝之中國王舉行閱兵大典的觀禮台就是此處的「象台」

兩三公尺高的石砌平台,除了因此命名的外側雄偉大象立體浮雕

平台正中央也有獅子與神鳥雕刻

當年的皇族氣派,從石台建築中依然感受得到,當年石砌台基上應該有的木造宮殿早已無存,王朝氣勢對比物是人非的感覺,特別令人感傷。

在象台東北端另一側的瘋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除了石造台基四周包存非常完整的印度教雕刻,最令遊客好奇一探究竟的是平台上的雕像與各種傳說,名稱由來據傳是修建此平台的國王因痲瘋病逝世,但另一傳說則是僅僅是因為石像歷久長出青苔斑,感覺像是皮膚病而已。

從石牆上的神像浮雕可以看出當時宗教鼎盛,在沒有科學啟蒙的古代,被人創造出來信仰與眾神在當時是被尊崇的刻在石上當作審判與定奪,因為謠傳瘋王台是古代法院,嫌犯被帶入平台裡的曲折石牆中,在多層眾神環視下,真正有罪的人會被永遠困在裡頭。

現在聽起來多不可思議,我們稱之神話的故事,在當年搞不好是事實,就像現在我們有法律與判決一樣,宗教在無知的年代不只是單純信仰,而是一種明確的認知。

年代更久遠的空中宮殿(Phimeanakas),陡峭神聖之地只有國王才能上去,元朝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記載裡寫的非常神奇,國王半夜睡在塔中與印度教九頭蛇精交媾共枕,如同古代的帝王是天神化身的道理一樣。

炎熱的東南亞氣候在柬埔寨這個地方完全無法移動的迅速,吳哥就有幾十座石砌寺廟看也看不完,這天下午終於來到最多旅客的景點,也就是古墓奇兵電影拍攝場景:塔普倫寺(Ta Prohm)。

對於一個小時候特別愛玩樂高的怪奇小女孩我來說,構成廢墟的青苔與石頭看不膩的原因,是因為這場景看起來彷彿就是放大版樂高!有種莫名新鮮感來自於好想把整個石寺重新排組堆建起來,看著散落的石塊也像綠豆糕也像立體的棋盤格,有一種文學與建築構成的療癒。

與樹共生是這座寺廟的特色,若不是電影與好萊塢巨星,你不會覺得奇形怪狀的巨樹與建築殘壁會是一種美的展現,在蔣勳的書中寫得特別真實又特別隱晦,關於美,是度脫也是領悟,不單純是這座塔普倫寺各種花紋塔頂,或常見的浮雕中Apsara印度舞蹈女神形式上美…

美,也是一種過盡千帆後的記憶。

看著照片,我覺得我在廢墟之中看起來很美,因為我會記得我來過柬埔寨到過吳哥窟,不單只是記得寺廟、記得電影、記得書、記得旅行,而是記得我怎麼找到那顆安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