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莫瑞泰斯(Mauritshuis)皇家美術館的人文散步,遇見荷蘭的黃金時代

大部分的旅人提起荷蘭,腦中浮現的往往是阿姆斯特丹的運河、自行車與博物館林立的市中心,以及阿姆斯特丹是自由奔放的夜生活,滿載著航海時代的輝煌與當代創意文化的融合。

然而,若將目光稍微南移,一座節奏較緩、性格更內斂、穩重的城市靜靜矗立於北海之濱—便是海牙(Den Haag)。兩座城市相距不過60公里,從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Amsterdam Centraal)出發抵達海牙中央車站(Den Haag Centraal)或海牙HS站(Den Haag HS),差不多五十分鐘的車程,便能體驗不同的城市故事。

海牙雖然不是荷蘭的首都,卻擁有荷蘭政治心臟的重要核心地位。這裡坐落著國會、首相官邸與國際法院,街道整齊安靜,氣氛莊重,相較於阿姆斯特丹,少了觀光熱點的喧鬧,卻多了當地人文與歷史的氛圍。

想不到上一次在荷蘭旅行,已經差不多是十年前了,荷蘭氣候總是多變,聽當地朋友說,灰雲雨水是常客,也是日常。準備出門前往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的午後,恰逢一場稀有的晴天,朋友欣喜若狂地推著我要我趕快出門,可能荷蘭的畫家都懂得畫光,也許正因為他們比其他地方的人更懂得等待光。

說到歷史,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原為荷蘭統帥約翰·莫瑞茲伯爵的城市宅邸,由建築師雅各布·范·坎彭(Jacob van Campen)與彼得·波斯特(Pieter Post)於1636年設計。

整體建築體現出荷蘭古典主義的典雅風格,三層樓高的比例和對稱設計,加上外牆的淺黃色石材,散發出一種內斂卻不失氣度的氣息。經過多次整修與擴建後,今日的莫瑞泰斯美術館將歷史與現代完美結合,不但保有原始建築的古典風貌,也增設了現代化的展覽空間與遊客設施。

莫瑞泰斯美術館最著名的莫過於其豐富的荷蘭黃金時代繪畫收藏。館內展品約有800件,雖然規模不如大都會美術館或羅浮宮般碩大,卻因精緻與品質而備受推崇。最引人注目的幾幅畫作包括:

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以其細膩光影與柔和神情成為全球最知名的荷蘭畫作之一,作品之所以常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不僅因為神祕微笑與凝視的魅力,更因它無法被解釋的情緒深度,我在作品前「凝視」許久,確實有那麼那其「未完待續」的敘事魔力給深深著迷。

林布蘭《杜爾博士的解剖課》:展現17世紀醫學與藝術交會的精彩瞬間,是林布蘭早期的重要代表作畫面描繪的是阿姆斯特丹外科醫師公會的公開解剖課。中央人物杜爾博士正用鉗子向學生講解手臂肌腱構造,而周圍圍繞著一群身著黑衣的觀察者。他們的神情各異,有的專注、有的若有所思,卻都仿佛被某種歷史性的瞬間所吸引。這不只是醫學或歷史紀錄,也是一幅關於紀錄人性與文明的畫作。

在莫瑞泰斯美術館眾多黃金時代名作之間,有一幅作品總是讓人意外停留—那不是歷史英雄、不是宗教寓言,而是一頭站在田野中的年輕公牛。畫面中牛隻毛髮的紋理、泥地的濕潤、空氣中的寧靜幾乎可以被感覺到。這就是保羅斯·波特(Paulus Potter)年僅二十一歲時所創作的《年輕的公牛》。這幅畫某種程度上正象徵著17世紀荷蘭的「平民精神」:腳踏實地、與土地連結、以庶民為榮。若維梅爾與林布蘭講述的是室內與光影的哲學,那麼波特的這頭牛,則是一則來自田野的宣言。

離開莫瑞泰斯美術館時,陽光仍灑落在內廷池塘上,若你幸運在晴天造訪海牙,可以多留一點時間在美術館外的池塘旁歇息,水面映著宮殿式建築與飄忽雲影,整個城市彷彿在陽光下短暫靜止這座不大的館藏空間,展現了荷蘭黃金時代最精緻的藝術靈魂,也讓旅人重新理解,也富足我們的身心靈。專心看畫,是一場慢的修行,也填補了那種你很久沒經歷過的靜謐與完整。

        

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Mauritshu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