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北越河內:最熟悉的陌生人

抵達越南河內前,對這個國家其實不太認識。雖然非常喜歡吃河粉,但對於越南,只能很粗略地猜測,地理氣候或許類似其他東南亞國家,豔陽高照氣溫炎熱,舊時法屬殖民地的痕跡應該還殘留幾分,目前是共產政權但也不那麼確定等,充滿十分侷限且偏頗的想像。

而偏好在工作之外不規劃旅行的我,除了向已經去過的朋友打聽好吃好玩的地方外,更傾向於抵達目的地,實際體驗當地人文風情,和居民攀談幾句話後,再開始搜集關於當地的資訊。雖然不熟悉越南,但我依然遵循個人的習慣,除了入關需備文件和訂房之外,沒有查詢更多的資料。直到出發的前一天,心血來潮查了當地的天氣預報才發現,河內的氣溫竟然跟台灣不相上下,才匆忙地往行囊內塞上幾件毛衣。出發在即,沒有更多準備的我,心裡隱隱約約覺得,這趟旅行是不是跟以前不太一樣,我是不是想錯了什麼

抵達越南之後,機場裡指標清楚,負責落地簽的海關甚至說上一口流利中文,隱約的疑慮在順利出關,順利搭上前往市區的公車後,隨即消失。令人驚訝的是,沿途景色竟然讓人有一種回到台灣中部老家的錯覺:路旁的磚砌矮房有一間沒一間地比鄰,空地上的雜草長得幾乎要碰到屋頂邊上的瓦片,土黃色的砂石漫天,時不時還看見幾隻黃牛佇立田埂間。對越南的好感頓時劇增。

到了市區後,鋪天蓋地而來的機車景象,竟意外地加深了我的自在感,雖然機車數量是台北市尖峰時刻的翻倍,而路上號誌也只是參考用,但身為一位總是穿梭在車陣中的島國女兒,面對有如虎口的街道,早已養成了臨危不亂的心性。

街道上,各路人馬不計你我,不分左右,往前往後都可以走,往西往東都是回家的路,而有時候不必要的前瞻後顧,反而會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都市叢林生存法則第一條:持續地朝著你要走的方向前進,就對了。

正巧碰上當地小學下課,中國古風十足的校門口兩側,寫著大大的中文字。千年以前,越南曾經被中國統治過,雖然中文早已非當地會使用的語言,取而代之的是法國殖民時,法籍傳教士發明的現代越南文字,但千百年之後的現在,漢化的痕跡依然隨處可見。

下榻的 Ma May Street 上人聲鼎沸,十分熱鬧,即使到了晚上,音樂和喧鬧聲依然充斥大街小巷內。雖然不至於受到嚴重打擾,但建議對聲音比較在意的人,盡量避免留宿此區。除此之外,法式遺風充斥在街道各處,尤其以二樓以上的建築,歐洲風情顯而易見。初來乍到的我,深深為眼前的景象迷惑,說不出的熟悉感中夾雜著絕對異國的情調。意外冰冷的空氣讓人連赤手照相都需要鼓足勇氣,對於東南亞國家淺薄且自以為的認識,被河內爽快地推翻。

在河內,路上隨處可見各式各樣戴著斗笠的女人,有的騎著單車賣著大把大把的花,有的挑著扁擔就這麼席地而坐,扁擔裡放上幾顆鳳梨以及各種熱帶水果或醃製品。她們將本來就精彩的街道點綴得更加絢爛,身上色彩總鮮明飽滿的這些女子,在河內的大街小巷內來回穿梭,婉轉流動。

在青年旅社稍作休息之後,決定聽從歐洲背包客的建議,到附近有名的河粉店,開始美食地圖踩點。只是當滿心期待的我喝下了第一口湯後,突然想起歐洲背包客可能不那麼熟悉亞洲食物。晚餐之後,決定還是拿出朋友推薦的咖啡館清單,幸運地找到了一間在餐館附近,位於二樓的雅緻法式咖啡廳。和咖啡廳裡的女店員攀談後,她介紹了幾家她喜歡的河粉店,也畫了張越南地圖給我,『S是越南的形狀,河內在S的上方』,這是我第一次知道越南長的樣子。

這間路邊小吃雖然不在店員推薦的名單內,卻是我嘗過的河粉麵舖中,口味極好的一間。湯裏的豬肉片鮮甜,厚度適中彈牙,湯頭濃郁卻不鹹膩,大量的香草類配菜讓整碗湯頓時輕盈起來,且一碗不到台幣30元,CP值爆棚。推薦給不介意坐在路邊,幾乎要席地而坐的旅人們,如果你也想以最划算的價格吃好吃滿,就挑一間當地人多的路邊麵攤,進去吃上一碗熱呼呼的河粉吧。

這間朋友推薦的,雖然是西式餐廳,但裡面的越南料理著實令人魂牽夢縈,直至歸國後依然念念不忘。這間的炸春捲讓人完全著迷,炸得香酥的春捲不僅不見油膩,金黃色的脆皮與鬆軟的內餡,和一起上來的香草配料們成為最理所當然的一道越南美食,也讓人明白原來炸春捲竟可以如此清爽,實在是從來沒有嘗過的好滋味。而一口九層塔,一口薄荷葉,再將蘸著湯汁的生春捲一起送入口中,更是完全值得一張來回機票。最讓人驚豔的是當地特有的蛋咖啡(Egg Coffee),沒想到蛋液發泡後可以當成奶泡加在咖啡上,不但不會變成蛋花,滑順的柔軟口感和認知中的奶泡比起來,甚至更綿密,而蛋液的淡淡腥甜竟然與咖啡香搭配地天衣無縫。這杯咖啡徹底地翻轉我對咖啡的認知。

隨著夜越來越深,街上的亞洲人漸漸變少,西方面孔越來越多,趁著路上聽見的越南話尚未被音樂聲蓋過,我回到簡單卻應有盡有的青年旅社,早早入睡,準備早起,參加剛在路邊的旅行社看見的,下龍灣及寧平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