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電光部落 實習農夫的一天

翻開許多人在花東旅遊的照片,你會發現大概80%以上的背景都是和廣闊的稻米田拍照,但是要如何把這一片又一片綠油油的稻穗照顧得如此動人呢? 這次我的旅程來到位於台東並有稻米故鄉之稱關山鎮電光部落,在這小小的部落中,隱藏著一棟充滿現代化的日式白色建築,門外立牌寫著”日出禾作”,這裡是我一位農夫兼任咖啡師的朋友的工作室。

[嗨! 你又來了啊?! 我今天晚上剛好要顧田,你要不要一起來加班?]  露出陽光般的笑容。

這位年輕人就是返鄉務農的黃瀚,平常除了進行務農的工作外,也會研究咖啡的烘豆以及手沖的技巧。會沖咖啡的農夫,第一次看到吧!

[好啊,那我們準備爐火去那邊烤香腸順便取暖!]

於是我的實習農夫之旅開始了。

前置作業,是為了適當引水

下午我們來到了田埂中,先開始實做引水的前置作業:製作水管以利水道引水。這次農夫朋友的耕作面積滿大的,還是梯田的模式,所以我們行走在田埂間,都是需要爬上爬下的姿勢來行走。

也因為是梯田的形式,所以引水就變得更加重要,隨時要控制水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水量太多的話會造成秧苗光合作用不良,水量太少露出土表又會使雜草萌芽,所以有些農夫會利用挖掘渠道來引水,但是此種方式比較容易造成土壤塌陷。

黃瀚則是使用塑膠管來引水,但是每一個坡度都不同,所以必須要把管子燒軟後,再去折出需要的角度和路線。

在寒冷的冬天中燒塑膠管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主要是因為風大又冷,噴槍的火比較難保持很熱的溫度,管子軟一點要放在田中凹折的時候,固定的速度也會變短,所以必須抓緊時間快點折好需要的角度,否則就必須重複好幾次這樣的動作。

每一層的引水系統設置好後,就是將渠道的水引入田中開始放水,田水就會隨著時間流動到每一層的田中。

[讓水流動吧!這段時間我們先去吃完晚餐休息一下,就差不多就可以準備過來守田了!]

半夜顧田,是為了隔天打田

約莫是晚間九點,我們開著小貨車載著工具和食物來到了田埂旁的小空地,搭起燈具和升起火爐,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賣關東煮的來擺攤了。

晚上的田埂特別的安靜,圍繞著我們的僅有風聲、蟲鳴鳥叫以及我們的聊天聲。巡視田水的水位和引水狀況大概是2小時巡視一次,當然,這會是跟田的大小有關係,這次顧的田比較大,走一圈大概20分鐘上下,所以剛好可以烤完一支香腸的時間。當農夫去巡視田水的時候,我就會抓緊時間烤香腸,這樣辛苦的農夫回來後就可以有一支香腸可以補充體力準備下一輪的巡視。

承襲電光古名,日出禾作、日落而行

每兩小時的巡視田埂,和吃了幾支香腸後的沒多久,在我們身後的海岸山脈天空,慢慢地露出了微弱的光芒。

[日出了! 你知道”日出”是電光部落的古名嗎?]

原來農夫的商號”日出禾作”中的日出為電光日本時期的地段名,意即日出之地;「禾作」之中的「禾」即稻禾,是我們所栽種的作物,又語帶雙關「合」之意,亦即「合作」,未來希望能夠建立對農民更加友善的合作平台。

[轟轟轟轟轟轟轟轟..]

打田機緩慢地從遠方的路行駛了過來,停在我們的田埂旁邊準備要開始打田工作。這台打田機的價格大約落在3百萬左右,是一台很重要的機器。打田的作用是把土翻鬆翻軟並將其打成泥漿,才可以重新將田拉成水平,等待大約1~2天土質沉澱後,才可以將新的秧苗插秧至田中。

耕作有機田,環境更友善

耕作有機農地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不使用農藥,然而不使用農藥的結果就是帶來較多的蟲害,付出的人力也是較多、收成產量也會比較少。況且,再噴灑農藥的時候,農夫的健康也會很容易因為不小心吸入而造成身體上的負擔,所以經常很多農夫會發生的狀況是上午灑農藥、下午掛急診。

[我想要給予這份土地一個友善的耕作環境,而且你不覺得現代的人都需要一個健康的飲食環境嗎?]

這次黃瀚預計要栽種的米種是「高雄147」,具有大小中等的米粒和抗病蟲能力,是個簡單又優質的米種,當我看到預計要栽種的秧苗的時候,當場覺得意外的療癒。

看看這一捲又一捲的秧苗,是不是跟瑞士捲一樣很可口! 配上鮮豔飽和的綠色,像極了我最愛吃的抹茶口味蛋糕捲。這是在插秧前的準備工作,農民會一大早清晨的時候,開著卡車去載運秧苗回來,準備讓插秧機開始作插苗的工作。

這些秧苗都是稻米的孩子,又軟又嫩的很像是一條舒服的毛毯,對於農民來說,這些都是他們的寶貝,也是延續他們對於健康飲食和傳承技術的開端。

實際品嘗了一下日出禾作的白米飯,口感很Q彈飽滿之外,還有米的香氣,愛吃白飯的我在菜還沒有上齊的時候,我大概已經先吃完一碗白飯了。

這次的深度旅遊,我實際的參與了農夫的工作項目,雖然不是從頭跟到尾,不過光是熬夜顧田就已經耗盡我大半精力了,更不用提其他瑣碎的事情。守夜完只想睡覺的我可以一派輕鬆的回民宿睡覺;而農夫還要繼續早上的工作,這讓我下定決心吃飯一定要一粒一粒的吃乾淨,這是對食物和農夫的一個尊重唷!

日出禾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