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漫天硫磺氣裡,氤氳出一段最迷人不過的日常

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台北俗,大概是成年之後、才開始意識到台北也是有分區的。

原來自小成長的那一區算是南區,而捷運搭到終點站那一端是北區,有時和家人去吃海鮮、偶爾和友人去看海景,但從來沒想過,有天我會收起行李,帶著自家母親去住一晚。

不是因為工作、沒有特別原因,就只是臨時起意決定要外宿去。

於是選中了北投,這處在市政府官網上介紹著由「戀人、那卡西、溫泉與森林」交織而成的所在,有點老派、很多點歲月感,就連我們所入住的那間名為金都的精緻溫泉飯店,輕聲念起它的招牌都很有日式溫泉鄉旅社的情懷。

由硫磺礦場搖身變為溫泉鄉,讓北投溫柔變身的功臣必須提到日據時代歷史背景下慧眼獨具的日本商人,他們在此開起了全台灣第一座溫泉旅館。

今日的北投仍從飯店風格、湯屋到街邊居酒屋,處處都可以感受到它和日本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這個世界並不缺少風情萬種的溫泉鄉,能這樣雅俗共賞地揉合了天然溫泉、森林地景、日式建築和台灣人情味的城市一隅,唯有北投而已。

夜晚的北投,是我從來沒有想像過的模樣,看似寧靜、實則熱鬧。

明明那些優美的、混合著和洋風味的木造建築,都乖巧的矗立在暗夜裡,但當我穿過樹林走向它們時,微風吹拂樹梢發出作響的沙沙聲、潺潺流過敲打的溪水聲、草地樹叢中傳出的嗡嗡蟲鳴聲,以及街道上在地居民們的腳步聲與談笑聲,在古樸路燈照映下,簡單幾筆劃成了一幅生動的夜間風情畫。

同樣的風景,同樣的路線,隔日白天母女倆人同行再走了一遍,又是另一番光景。

日正當中、被觀光客們簇擁著的溫泉博物館,與昨晚暗夜中的森林小屋判若兩人,我們沿著紅磚屋瓦走進入口,應該熟悉的空氣裡,卻又瀰漫著異國情調。

遵照入口處志工大叔與大媽的指引,依序將鞋履放入木格中、換上館內拖鞋,再取出金屬門鎖凹槽中的號碼木牌為鑰匙,原本一個簡單的保護木造古蹟地板小動作,但那一排古又細緻的鞋櫃就讓人忍不住多看兩眼,每一個木牌鑰匙皆擁有獨特的凹槽、只能與相對應的金屬門鎖相合。

此起彼落的木牌鑰匙插入凹槽、發出一陣悅耳的咚咚聲,原來關門落鎖也能這樣文雅。

入內前行,大廳中央寬敞的榻榻米設置也是十分講究,通透開放式的空間、四面環繞的木地板廊道與一眼望去面向天空、樹木與北投圖書館的窗景,原來這樣的大廳構造也是日本溫泉傳統之一,讓泡完湯的人們在此稍作休憩或閒聊交誼。

然而當我們坐在那兒,迎著微風、曬著暖陽,明明身處在人來人往博物館內、但心思卻都沉澱了下來,一陣靜好。

大人世界的靜好變得好難又好簡單,能找到一處能讓人平心靜氣的所在,很難,一旦找到,便很好。

別有洞天的地下層浴池區,天花板上垂掛的古董吊扇、一圈一圈在彩繪的老花玻璃窗片前繞轉,一霎那讓我懷疑起自己置身何處,有種走進了中古世紀小巧老教堂的錯覺,直到看到浴池那拼花磁磚的瞬間,才回到溫泉博物館。

與其說它是博物館的一處景點,更像是我們這個年代長大的孩子才懂的童年開關。

一秒就能喚起兒時記憶裡的老家浴室,正是這樣的馬賽克拼花,也許全50、60年代建造的浴室都是這樣的磁磚,拼湊出的不只是繽紛花色、還有曾經最單純美好的時光。

一窗之隔,窗內是駐足在溫泉博物館內追憶著美好逝水年華的人們,窗外是正信步在結構新穎的北投圖書館風景裡的人們。

而我們大概都成為了彼此的風景,在木窗的另一側、流動著。

忽然一陣大雨,直到我們匆匆跳入回程的捷運車廂,透過車窗看見這座自以為再熟悉不過的城市,才發現還有多少平時來不及認識的迷人日常。

會不會像北投那樣,像溫泉博物館裡的志工們那樣熱情而充滿使命感地、像飯店門口的門房阿北那樣細緻而周到地,等待著台北人們去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