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粒|盛世餘暉—吳哥遺跡:巴揚寺 Bayon

在十二世紀之時,吳哥王朝消弭了外患,來到國力最為璀璨強盛的時期,在當時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約1181~1220年)的帶領下,國土勢力遍及現今泰國、寮國與越南,往後至今的柬埔寨皆未有超越當時的疆域,而當時的都城就是吳哥城(Angkor Thom),其規格也是舉世無雙。吳哥城,Angkor Thom,「Angkor」意為「聖城」,「Thom」意為「大」,亦即大城,常與吳哥寺並稱為大、小吳哥,其外圍城牆長、寬皆為3公里,全盛時期約可容納百萬之眾在其中生活。

吳哥城共有東、南、西、北和東門偏北的勝利門五個城門,參觀時建議可以從保存比較完整的南門進入,司機在入口前停下來讓我們可以徒步走覽,跨越護城河的參道兩側為善神與惡神,手抱七頭蛇那伽(Naga),象徵印度教神話中的「乳海翻騰」,城門迎來的便是碩大的微笑佛像。

巴揚寺(Bayon)則位於吳哥城的正中央,建於1912年,作為闍耶跋摩七世的神廟,可與吳哥城視為整體的城市建築規劃格局雖是依照印度教的宇宙觀(以中央塔廟為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山)來規劃,實際上卻是一座佛寺,最著名的便是其49座佛塔四面上帶著微笑的佛像,因為微笑這個符號的制約而瞬間變得十分親人,展現出與其他吳哥遺跡有別的怡和氣質,吳哥常用的觀光宣傳用語—吳哥(高棉)的微笑—便是出自於此。

闍耶跋摩七世原為印度教徒,而當時因為施行種姓制度而導致婆羅門(貴族階級)長久以來掌握政經大權,最後腐敗之風盛行,為杜絕此風氣,闍耶跋摩七世便改信佛教,廢除種姓制度,重新整頓王國,平定吳哥長久以來的外患占婆(Campadesa)。在柬埔寨人的心中,對闍耶跋摩七世有著不可抹滅的崇敬,至今仍將其視為神明一般的地位。之後吳哥國力漸衰,繼位的國王無力興建新的神廟便延用巴揚寺,所以巴戎寺是吳哥王朝的最後一座神廟,而其建築的繁複便來自每位國王的增建。

吳哥王朝的信仰常因政治的流變在印度教與佛教之間消長,例如在闍耶跋摩七世後的第二位繼任者闍耶跋摩八世(Jayavarman VIII,約1243~1295年)即信奉濕婆神,而且在位期間大舉進行毀佛的行動,破壞或修改了許多佛陀造型,所以在巴揚寺的遺跡中常可見被鑿毀空留山形外框的佛像壁畫,許多小佛廟也被拆除或改為信奉濕婆的神廟,也因此巴揚寺中有佛教也有印度教的元素。

導遊帶著我們從南迴廊的東翼開始,因為這邊的壁畫說的正是闍耶跋摩七世與占婆之間的戰爭史記,他希望遊客能從認識吳哥的歷史開始來認識吳哥遺跡。壁畫內容除了歷史征戰和神話故事為主題外,也有很多描寫市井小民的生活軼事與宮廷活動等內容,提供了吳哥過往生活的豐富史料,因為吳哥曾經與中國聯手削弱占婆勢力,因此在壁畫中也可見到中國的軍隊,比較有趣的是其中一段士兵被後面婦人所持的烏龜咬屁股的壁畫,導遊講解的時候還以為他是在開玩笑,為宣揚王權的建築帶來一絲幽默(還是被逼瘋的設計師故意誤植?)。除了壁畫之外,門框與石柱上跟其他吳哥遺跡一樣擁有著大量的裝飾性雕刻,仔細看還可以找到原為佛教風格的佛像硬是被改成了印度教的樣式。

在和導遊步行至下個遺址的同時稍稍閒聊了一下,我們很喜歡這位導遊,尤其是我自己就是很愛發問,他都很有耐心、細心地一一回答,原本說定的時間也因為我問東問西的延長了不少(只好用小費補償)。導遊告訴我們他很希望大家可以多了解柬埔寨和吳哥的歷史,說他一直都是在這裡生活長大,哪片空地是他曾經放牛遊戲,笑著說以前路旁的殘破的遺跡石塊就是他們烤肉時的烤肉架(不鼓勵但覺得帥),還說現在還是有黑魔法(Black Magic),本來就愛奇幻題材的我聽的是欲罷不能,在走覽期間,我也問了導遊有沒有宗教信仰,他說他信佛教也信印度教,我覺得這個答案真是太棒了,欣賞他對信仰所持的開放態度,可惜忘記留下他的聯絡方式,總而言之,如果去了吳哥城,剛好你又需要一位擁有豐富吳哥遺跡知識的嚮導的話,這位導遊會是很不錯的選擇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