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隆納 | 以陽光與花朵編織而成的加泰隆尼亞音樂宮 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

當談論到西班牙的建築時,大部分的人通常會首先想起高第的聖家堂或是巴特婁之家,腦中浮現的是那一波波令人目眩的曲線與色彩,這次實際到訪西班牙,探訪了五座以上的建築瑰寶,我會說—高第的作品像是夢境般通往天堂,但多明尼克.蒙塔內爾(Lluís Domènech i Montaner)的建築,像是在塵世間點亮療癒的微光,獨特卻不過於浮誇,靜靜美美地深植在我的心中,特別是他為音樂與人民而建的奇蹟之作「加泰隆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

這座隱身於巴塞隆納哥德舊城區巷弄間的音樂廳,不僅是建築,更是信仰,自1905年興建以來,始終以其華麗又溫暖的姿態,擁抱著前來朝聖的旅人與樂音,是一座將音樂具象化後的聖所。

多明尼克是十九世紀末加泰隆尼亞現代主義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與高第、普意居並列為三大建築巨匠,其實在高第尚未聲名大噪之時,多明尼克早已以他深厚的歷史素養、對社會的關懷、以及對形式與裝飾的靈敏掌握,開創了這波結合自然、工藝與民族精神的建築革命,而加泰隆尼亞音樂宮是多明尼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音樂宮原為加泰隆尼亞合唱團所建,它不是為王室、貴族或教會,而是為當時努力推動音樂與文化教育的市民所設計,跟聖保羅醫院一樣,是一座「為人民而建」的建築。在十九世紀末人口急速增長、社會動盪的背景下,多明尼克用一座音樂殿堂,對世界提出了一種柔性的回應—讓美與藝術療癒人心,讓文化成為人民的堡壘。

售票亭

走入音樂宮,我們很驚訝發現它不像一般宏偉的劇院那樣佔據地標位置,而是低調地藏身在巷弄之中,由紅磚砌成的外牆,配以精緻的馬賽克、陶飾與鐵藝欄杆,繁複的花紋卻不雜亂,像是一首細膩的前奏。門廊上高聳的雕塑人像,彷彿一座凍結的合唱團,象徵著音樂與民族精神,迎接每一位走入的訪客。

走進音樂宮的核心,是那座宛如天啟般的音樂大廳—高聳的拱頂之下,有著一整面倒垂的彩繪玻璃天窗,由無數花瓣拼接而成,它不是一扇窗,而是太陽的化身!

這時期的加泰隆尼亞建築師,最擅長運用自然光了,透過洽到剛好的角度將自然光引入音樂宮,宛如晨曦灑落在花田上,白天甚至無需點亮任何一盞燈光,整座音樂廳就能明亮而神聖。當管風琴聲響起,整個空間神聖唯美,彷彿可以看到一個個音符在廳中飄揚。

上方的柱子,以圖案各異的馬賽克包裹著,有蔓生的藤花、有飛舞的天鵝,甚至有穿著傳統服飾的歌者,每一角落都洋溢著生命力。從樓梯間、牆面、陽台到一樓的帛琉大廳,那一拱拱以綠釉瓷磚構成的柱廊,無一不是精雕細琢,卻從未脫離「溫柔」這個關鍵字。

作為西班牙內部極具自主意識的加泰隆尼亞地區,多明尼克透過這座音樂宮表達了深刻的文化自信,他不以古典對稱為美,也不模仿哥德式嚴峻的宗教語彙,而是擁抱自然、民族、與創造性,讓這座建築成為一場集體的文化頌歌。

聖十字保羅醫院(Hospital de Sant Pau)

1997年,加泰隆尼亞音樂宮與同樣由多明尼克設計的聖十字保羅醫院(Hospital de Sant Pau)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前者是為靈魂治癒而建,後者則為肉體醫療而設,兩者皆出自一位懷抱理想的建築師之手,承載著一個世代對「美與仁」的嚮往。

回想當下走進加泰隆尼亞音樂宮,心裡浮現的不是「壯觀」這種字眼,而是很直覺的—溫柔,你能感覺到它是為了人而建,為了讓人可以在其中呼吸、感動、安靜地被音樂擁抱。跟高第比起來,多明尼克的風格沒有那麼奇幻、戲劇化,但他用「細節」說話,色彩大膽,卻不讓人覺得刺眼;裝飾很多,但一點都不混亂或累贅,當看著那些馬賽克、那些花紋、那些光線穿透彩繪玻璃灑落在空間裡的模樣,會覺得這不只是建築,而是可以讓人共鳴的空間。

當我們在音樂大廳裡坐著,即便無任何音樂演奏,透過環繞的陽光灑入,就有著被暖暖擁抱著的感受,並不像其他宏偉得讓你覺得渺小的建築感,而是像回到一個充滿愛的地方,靜靜地接住每個人當下不同的情緒。如果有機會在巴塞隆納散步,請留些時間彎進那條小巷,去看看這座花朵與陽光織成的音樂殿堂,讓多明尼克用他的音樂宮為你奏響一曲來自百年前,卻依然能打動人心的「希望之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