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路易威登推出《TRAVEL BOOK旅遊書》系列新書,收錄全球各地藝術家著作。綜覽今年新作,法國具象畫家MARC DESGRANDCHAMPS捕捉轉瞬即逝的巴塞隆納風光、加拿大當代藝術家MARCEL DZAMA以魔性畫筆描繪熱情奔放的摩洛哥、美國時尚插畫家KELLY BEEMAN為洋溢活力的聖彼德堡注入精緻美學。
在《路易威登旅遊書》系列盛情邀請下,您可以踏上真實旅程或神遊異國,閱讀這部一針見血的智慧結晶。名聞遐邇的藝術家與才華洋溢的新銳透過書中插圖,述說他們曾遊歷的都市與國家,描繪各地多變的建築與特別之處,紀錄當地居民生日常生活。本系列延續路易威登旅遊繪本《Carnets de Voyage》傳統,近20年來紀錄好幾位插畫家與水彩畫家的都會冒險,提供全新當代旅遊視角,帶領讀者遠走荒野,造訪一座座不夜城。每位藝術家都致力於探索主題國家前所未見的風情。他們勇於挑戰陌生異域,未知驚喜讓他們的觀點愈發犀利、重新發現的喜悅刺激著他們的視角。他們將各地化為白紙重新演繹,或白描直敘、或文情並茂、或幽默詼諧、或生動具體。不僅有旅遊刊物醉人的旅遊照片,更提升至內涵豐富的美學藝術境界。本系列帶來琳瑯滿目的創作,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旅途中自由發揮,透過素描、彩畫、拼貼、當代藝術、插圖、卡通與漫畫,盡情表達他們對各地的觀察。部分創作更是在旅途中完成,路易威登將這些具象或抽象畫作集結成冊,收錄在當代藝術旅遊書,呈現多元豐富觀點。每本新書均推出限量30本的藝術家簽名版,僅於特定路易威登專門店發售。從2020年5月起,路易威登官網louisvuitton.com與Louis Vuitton Youtube頻道將推出全新藝術家訪談影片。在Icinori的《首爾旅遊書》,路易威登首度與Google Lens攜手合作,結合沉浸式數位體驗與實體書頁圖片,以全新方式呈現書中內容。貨真價實的互動旅遊體驗
MARC DESGRANDCHAMPS 巴塞隆納
Marc Desgrandchamps畫中地點通常都曖昧不明,並以半透明色調演繹,捕捉倏忽即逝的人事物。Desgrandchamps熱愛地中海地區,他帶領著觀眾走入超脫時間的世界,以流動色調安撫人心,同時讓觀眾對每件作品所欲訴說的故事產生好奇。
Desgrandchamps曾於1970年代末期就讀巴黎法國美術學院,也很早就立定志向專攻彩畫與素描。縱使這兩種媒材當時不再風行,卻成為他展現自我觀點的兩大利器,讓他超越萬物表象,以印象與氛圍構圖。雖然藝術即時性在1980年代蔚為風潮,Desgrandchamps依然持續以更抽離的方式實踐創作。他欣然接受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首先描繪地景、再來刻劃人物,最後賦予透明效果。他說:「我旨在描繪不同程度的淡化藝術,所有創作都建立在整體與色調之上。讓原本的抽象逐漸清晰,勾勒出某處某地的輪廓。既是構築形式,也是刻意所為,畫筆所至,心之所向。」 Desgrandchamps是小說家Patrick Modiano的書迷,難怪他會創造出如此充滿流動感的脆弱世界。他也效法新小說派作家(如Claude Simon)對零碎現實的重新組合。除此之外,Desgrandchamps也曾表示自己受義大利導演Michelangelo Antonion影片與世界觀啟發。這位導演片中的角色在地景漫遊,與他的創作具有強烈連結,又宛若Lars von Trier導演預告世界末日將臨的電影。這些作品沒有任何刻意的線性發展,也沒有顯著的影射。Desgrandchamps筆下的「流動人物」具有扮演其他小說角色的可能性。他探究要如何完全兼顧當代風潮與傳統的難題,如何感受Philippe de Champaigne、Nicolas Poussin、Kazimir Malevich、Max Beckmann等大師留下的偉大繪畫傳統。Desgrandchamps並非呈現真實世界的客觀視角,而是主張透過揉合一切來刻劃真相。他總結道:「縱使我的作品沒有完全擺脫白描直敘,但那絕非我作品的主要走向。就好比你看著別人從城市街道走來,或是車輛呼嘯而過。即便看似什麼也沒發生,卻可能揭櫫另一個故事。」
MARCEL DZAMA 摩洛哥
Marcel Dzama主修藝術史,在溫尼伯過冬時開始作畫,身處於加拿大曼尼托巴遼闊的大草原。2000年代初搬到紐約市後,他持續廣結藝術人士進行美學交流。
Dzama主要繪製素描,但他也會創作拼貼、繪畫、裝置藝術與影片製作。他汲取過去的工作經驗,效法其他藝術家,逐步培養自我畫技。初期影響他的關鍵人物包括他景仰的畫家Marcel Duchamp、Francis Picabia以及Oskar Schlemmer的《三人芭蕾》。若將範圍放大,也可以說他受達達主義與包浩斯主義影響。Dzama的視覺語言存在於居住著灰色、棕色與淺炭黑色人物的世界,以他極度精準的筆法描繪。這些人物可能身處於廣袤覆雪的曠野,旁邊還有家鄉溫尼伯的動物,與溫尼伯1920年代懷舊風格的建築,或是結合20世紀前半葉的老照片與報紙影像。這位藝術家在此初期階段的作品數量可觀,大部分為小幅畫作。定居紐約後,他的都市觀察啟發他繪製大幅畫作,結合多重視角,甚至在作品融入政治色彩,將其偽裝成發人省思的寓言故事。
Dzama在摩洛哥時刻意探索,對周圍一切保持強烈興趣。探索目標當然也包括該國人民的平日生活與傳統習俗。不過他也會造訪讓人歎為觀止的各種景點,走遍海岸、沙漠與山脈。Dzama隨身帶著素描本,就像生涯初期那般勤奮繪畫創作。他捕捉移動中的人物動作,彷彿沉醉於空無的龐大與力量,使他著迷於光與周圍色彩的效果。Dzama說:「我曾覺得這是個非常明亮耀眼的世界。在這個世界,特定色調(如藍色、黃色)會發散四逸到城鄉的每個地方。在這樣的景觀烘托下,花卉更加醒目。」 他從周圍的青春活力汲取靈感,開始繪畫承襲馬諦斯風格的水彩畫,甚至啟發東方異國情調與Eugene Delacroix。Dzama喜歡鼓勵別人解讀他的作品,也長期在芭蕾舞、遊行或童話顯著的輕盈感追尋靈感,藉此傳達訊息。這位藝術家表示:「針對這個計畫,我試圖找到重新詮釋與眼見實物的平衡,同時讓畫作抽象化,或帶點超現實主義色彩。」
KELLY BEEMAN 聖彼德堡
Kelly Beeman在1983年生於奧克拉荷馬市。家裡非常重視藝術與音樂,她從小便與三個姊妹天天勤習精進。母親是水彩畫美術老師,父親閒暇時喜歡畫畫。這位藝術家回憶:「我和姊妹們會編出無數故事並且畫出來。」
Beeman在紐約市亨特學院攻讀社會學,更能理解分析他人行為。「儘管我不是為此目的選擇社會學,但這門學科確實豐富我身為藝術家的觀點與作品。反正社會學和藝術不都是在觀察現實與環境?」 她的畫布充滿日常生活場景,既是源自童年回憶,也是受到Beeman美學喜好啟發,「從古典雕塑到日本浮世繪,從新即物主義運動到奧地利工藝組織。」
透過大量素描、水彩、鋼筆與油畫,她慢慢創造出特徵鮮明的人物,開始確立自我風格(Beeman稱其為「去蕪存菁」)。雌雄難分、手腳修長的深膚色人物無動於衷、沉默寡言。這個人輕薄透明,臉部沒有陰影,只露出若有似無的微笑,但眼神也能透露她的投入與參與。雖然近在眼前,可是依然保持一定空缺(所謂的置身事外),這個主角從她的作品現身,彷彿來自歷代深淵。Beeman:「她顯現人類體驗,通常沒有任何特定個體性,有時是我的再現,或是某位舊識再現。」Beeman補充道:「我長期畫裸體像。然後我漸漸在時尚界尋找靈感,替裸體人物穿上衣服,讓他們得以相互區分。衣物賦予他們身分。穿上衣服後,我畫中的人物彷彿獲得生命。」
Beeman很快就開始發揮長才,為JW Anderson、Loewe與Tory Burch等頂尖品牌繪製時尚插畫,也為Vogue、Marie Claire、Interview以及 Numéro撰寫流行評論。她的風格見自成一格,完全不受他人影響:純粹黑線、色塊堆疊,平面視角,從簡化到極端,隨處可見精緻細節。這些具像元素(如配件、主題、印花布、手勢)的外觀也只與現實些微相似。Beeman的人類主題依然極為孤立,遊走於「完全非比尋常的空間」,地景也刻意塑造得「模糊費解」。藝術家微笑解說道:「我刻意不留參考資料,去創造一片空無、空缺與空白空間,讓觀眾用想像力去填滿」,成為畫中主角的荒誕木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