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納瓦雷巴黎歷史博物館、龐畢度現代藝術中心、畢卡索美術館都在本區落腳,無數的設計師小店、畫廊、藝廊均在此開張,服裝設計師也選在此發揚前衛與復古創意。瑪黑區儼然成為巴黎最具活力的新興設計區域。
橫跨巴黎行政區三區、四區的瑪黑區(Quartier Marais) ,現是設計師爭相進駐的地段。十二世紀時只是一片荒蕪的沼澤,隨著十七世紀法王路易十四在此建立孚日廣場(Place des Vosges),貴族紛紛遷入本區興建宅邸,一時間成為王宮貴族出沒的場所,《悲慘世界》的作者雨果(Victor Hugo)便曾住在孚日廣場長達十六年,書信作家塞維涅夫人(Madame de Sévigné)與女兒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書信來往中,亦豐富地描述了十七世紀時瑪黑區的生活情況。十九世紀奧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對巴黎大改革,卻保存了瑪黑區的窄小巷道、石板路與十七、十八世紀的古宅,加上戴高樂時代文化部長馬勒侯(André Malraux)所推行的古蹟保護政策,讓瑪黑區的歷史古蹟得以保存。1985年畢卡索美術館在此開幕後,周邊更興起了許多藝廊與設計師商店;同性戀酒吧、餐廳在此豎起彩虹旗,猶太人的麵包與小食店飄香,樹立瑪黑區獨特前衛的氣氛。
裝飾性強的法式傢具
極為重視居家佈置的法國人,對於家中擺設的美學要求自然不低。Sentou作為瑪黑區成立超過20年的設計傢具代理商,其地位無疑是無可取代的。創始人Robert Sentou在法國西南部設立了傢俱工廠「佩里戈森林」(Bois de Périgord),製造並販售名設計師的作品,這也是Sentou一直以來的自我定位。1977年,他在巴黎開了第一家Sentou販售其製造的家具, 而在1991年當他遇見剛從布勒學院(École Boulle)畢業的Pierre Romanet,被其對設計的熱誠與技術感動,決定把Sentou交給年輕的世代繼續創造顛峰。在Pierre的帶領下,Sentou與野口勇協會簽訂獨家授權販售Akira燈具,並引進眾多設計師為Sentou設計商品。
與Sentou合作的品牌包含由Charlotte Arnal與Francis Fèvre創立的「Design by O」,其設計的「大衣」()壁上掛衣架,外型有如放大版的卯釘,分為鋁質與彩色的色系及10公分與12公分的組合,成為裝飾性強烈的風格擺飾,並兼具掛衣物的實用功能。而夢幻的發光置物架「圖圖」(Tutu)則有著Design by O向有的法式哲學:「物品就算不使用,單放在那裡也能成為一件藝術品」,聚乙烯製成的白色半透明置物架,內部有可變換橘色、藍色、黃色或螢光色的小燈,頓時可將室內空間的氛圍轉換。
Claudio Colucci所設計的「瓶中杯(Carafe un verre)」,在透明的玻璃瓶中放入一只酒杯,讓餐桌上多了一分設計感,推出後立刻得到廣大迴響,是令人驚奇又帶有趣味的創意。Johan Berhin所設計的「C型椅(One C)」,一體成形的造型流暢優美,而「半個C(Half C)」寬度則為C型椅的一半,除了可作為椅子,也可釘在牆上作為置物架之用。
法國設計師二人組Ronan & Erwan Bouroullc,作品被收藏在包括紐約現代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倫敦設計博物館、里斯本設計博物館、鹿特丹博物館等地,他們也替Sentou設計了一系列家具,例如「桌箱(Table Box)」,可作為收納箱,也可作為矮桌的雙用功能傢具。 Tsé-Tsé Associées的「懶人花瓶(Vase Paresseux)」,垂掛式開了兩個小孔的透明玻璃花瓶,強調懶人也可以不費心思的擺出好看的插花造型,充滿一種法蘭西的詼諧與幽默。
新舊交替的設計空間
喜愛老建築就絕對要享受在瑪黑區邊散步邊欣賞的悠閒,在瑪黑區最古老的中世紀遺跡非桑斯宅邸(Hôtel de Sens)莫屬,獻給桑斯主教(Évêque de Sens)而建於1474至1519年間,17世紀時曾是瑪歌皇后(Reine Margot)日夜顛倒、尋歡作樂的場所。1961年古宅改為市立佛尼設計圖書館(Bibliothèque Forney),藏有豐富的藝術、平面及服裝設計、廣告、攝影、建築相關的書籍。
散步的同時,你可能會時常對招牌感到疑惑:掛有「理髮廳(Coiffeur)」招牌的店內卻是一間二手服裝店;明明是「甜點麵包店(Boulangerie-Pattiserie)」卻是間新潮時裝店。並非你的法文理解有誤,也不是店家忘了整修,原來是在法國政策保護下,瑪黑區的建築門面依法必須保存不得拆除,才造成了本區特有的奇怪現象。其中,大門寫著「麵包店(Boulangerie)」、曾獲選全球十大藝術旅館的小磨坊旅館(Hôtel Petit Moulin),是最值得一探究竟的空間設計。這間四星旅館本身為一棟17世紀的老建築所改建,過去曾為麵包店的黑底金字招牌門面,至今均完整地保留下來,成了獨特而低調的大門口設計,據說十七世紀時就住在不遠處的文豪雨果,也曾到此買過麵包。內部裝潢由時裝設計師拉克華(Christian Lacroix)一手打造,充滿色彩的空間與迷宮般的走廊意圖讓人在此「老巴黎」改造的旅館中,找到可以延伸至今的跨時空設計。「17間房間的設計均非偶然,而是由瑪黑區的歷史或環境所衍生的靈感。」設計師表示,「我向來就很喜歡旅館的概念,是在房間周遭的一場旅行。」住在裡面,就彷彿在拉克華華麗的穿衣間裡遊晃,設計師親自挑選混合時空與風格的傢具,連門牌號碼均親筆撰寫。孔雀開屏般華麗刺繡的壁紙,北歐風格的純白桌燈、黑白圓點地毯、馬賽克浴室瓷磚、巴洛克造型的梳妝台、威尼斯風格的古典花邊鏡子、六零年代風格的印花布、舊式建築保留下來的橫樑與斜角,混合成超越時空與風格的獨特裝潢,有著拉克華向有的濃郁華麗風格與對瑪黑區的想像。
前衛復古的時裝風潮
若說巴黎香榭大道區追求奢靡浮華的風格,瑪黑區便著重藝術與自我風格的穿衣哲學,因此若品牌追求新興與獨創的精神,擁有一間位在本區的分店是必要的。而今年將慶祝30週年慶的「L’ECLAIREUR」便是瑪黑區流行歷史上最重要的店家之一。由Martine和Armand Hadida於1980年草創,當時僅是一間位於香榭大道地下室不到30平方公尺的服裝小店,定期更新、推出主題的商店櫥窗也是他們製造話題的手法,更重要是發掘新的創作者進入巴黎時尚圈,如安特衛普六君子系的Martin Margiela、Ann Demeulemeester、Dries van Noten、義大利品牌CP Company、Stone Island等,他們在未獲盛名前便已獲得L’ECLAIREUR大力推薦。擁有獨特精準的眼光,並將創意、美學與生活結合,是讓L’ECLAIREUR二十餘年來奠定時尚界重要地位的關鍵。1990年,L’ECLAIREUR正式進駐瑪黑區的薔薇街(Rue des Rosiers),建立了面積達300平方公尺的女裝店面,這也是首次他們開始玩弄時尚,將衣著與家具、裝飾、設計混搭在一起,往後他們更開設了男裝分店,以及包含餐飲的複合式酒吧。「我希望讓L’ECLAIREUR持續發現某些特別的時尚,就算有時候這樣做是很困難的,我們也會繼續努力。」Armand Hadida表示。L’ECLAIREUR的努力獲得了設計師的青睞,爭相在L’ECLAIREUR店內曝光或走秀,至今已在巴黎與東京擁有每間風格迥異的六間分店,最新分店便是2009年於瑪黑區開幕佔地450平方公尺的大型空間,由Arne Quinze打造的室內裝潢充滿藝術性,衣物陳列的方式搭配影像及圖像,宛如小型的時尚博物館。
新舊並陳的瑪黑區,除了如L’ECLAIREUR般的時尚聖地,亦是眾多二手古董衣店進駐的地段。巴黎的二手衣店可分成兩類,「古董衣(Vintage)」是50至80年代的復古時裝,從歐洲各地蒐集而來的衣服,清潔、整理過後出售,包含設計師的古董衣,因而價格高昂;「二手衣(Friperie)」則為80年代以後的衣服,以中低價的價格出售。在瑪黑區擁有兩間分店、人潮不斷的「Free’p’Star」,座落於一條開創於十三世紀的「布列塔尼聖十字街(Rue Saint-Croix de la Bretonnerie)」,Free’p’Star主要以古著、軍裝、皮衣、紳士帽等復古衣著作為主打,以七零、八零年代的風格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