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灰燼中重生的科隆大教堂,刻畫著千百年來世間眾生百態

關於的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的傳奇,大概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最早可追溯至西元1164年的神聖羅馬帝國時代,皇帝在征戰時奪得珍貴的東方三王遺骸,並轉贈與科隆主教,令主教團就此立志要打造一座全世界最完美的大教堂,也確實做到了。

跨越六個世紀的漫長建造工程、全世界最完美的哥德式建築、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猛烈砲火的倖存奇蹟,還是目前地表最高雙尖塔教堂。

因此疫情後的第一趟歐洲旅行,當我踩著觀光客的雀躍步伐踏了進去,才發現自己錯的離譜,如果千百年來的藝術家、文學家及神學士們的靈魂仍然安在,內心的怒火大概足以將無知的我轟炸的體無完膚。

這是一處凝聚了整座城市、甚至整個民族的心血打造的聖地,歷經歲月與戰火摧殘而不衰。

高達50層樓、佔地一個足球場之廣,被譽為人類建築史上最傑出的成就;科隆大教堂建造的過程不僅是人類歷史最漫長,波折艱難也遠超出人類所能想像。

從高空俯瞰它時,比例近乎完美的羅馬式神聖十字架型地基,來自於還未出現幾何學和力學等技術的中世紀,建築師和工人們憑著對上帝的信念,反覆土法煉鋼;從地面往上仰望它時,那高聳到彷彿要直入雲霄的尖塔,代表的是他們的誠心祈求,希冀此處能成為和上帝對話最近之處。

懷抱著相同的信念,數百年來富人出錢、窮人出力,多次募資翻修堅持至今。

就連並不是教徒的我站在大門口,先是感到自身的渺小、接著是油然而生的崇敬,敬天地、敬信仰、更敬畏著數百年來每一位守護過這座教堂的人們。

就建築學的角度解析,哥德式建築的精髓在那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扶壁,這些元素確實讓這間教堂如此宏偉且震撼人心,但如果說結構是畫龍,那我必須說花窗上的彩色壁畫就是他們的眼睛。

當日光從上方花窗灑落而下,以灰白色磨光石塊建造的大殿在莊嚴中增添了四溢的流光,每片窗化為一篇栩栩如生的章節,透過金紅藍綠四色,細緻描繪出聖經中每一位人物,金色代表永恆的光明、紅色寓意炙熱的愛、藍色詮釋著不變的信仰,綠色則象徵著未來的希望。

慢慢走一圈、彷彿沈浸在一段又一段關於愛與信仰的故事中,是種難以用言語形容的洗禮。

不過我最喜歡的一則教堂軼聞,是來自於普世佳音網站的一篇文章,提及了這上萬平方米壁畫如何逃過二次世界大戰的幕後小故事。

據說戰時科隆大教堂成為盟軍攻擊的首要目標之一,當市民們不得不開始紛紛逃離市中心,許多從戰爭前就被教堂收留地下空間當避難所的無家可歸者們,包括老弱孤兒與殘疾人士等人,卻出現不同的聲音。

「想想過去大教堂給了我們多少的庇護,今日我們雖然沒有能力保護它免於敵軍的砲火,但我們卻有能力將花窗拆卸下來的,為後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一位年老的流浪漢登高一呼,獲得在場所有人的響應。

大夥立刻開始收集工具,用靠著一人一根繩索最原始的人工方式、沒日沒夜地由地面層往上拆卸花窗玻璃,但還是不夠快,眼看離150公尺高的最頂層還沒到、盟軍的轟炸機呼嘯聲已經逼近。

在如此危急時刻,他們選擇繼續加快速度搶救,而不是退縮。

第一架抵達的轟炸機在發射砲彈前一刻、微微的偏離了方向,於是炮火繞過了教堂,將旁邊的建築物被夷為平地,隨後幾架也跟隨了同樣的作法。

「當我決定要改變主意、放過大教堂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會因此受到處罰,但是在目睹了一群衣衫襤褸的人們,將自己懸掛在高聳的尖塔外,不顧生命在搶救那些壁畫時,相信每個人都會跟我做出一樣的決定。」2008年時,一份二次世界大戰盟軍的飛行紀錄曝光,紀錄了其中一位軍官的告白。

戰後,許多人認為教堂之所以能安在,是來自於上帝庇護,但卻不知道是由這些無名小卒們冒著生命危險挺身而出,共同成就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教堂內的另一個傳奇,就是位於大殿中央促成科隆大教堂動工的鎮殿之寶:供奉著存放東方三聖遺骨的精緻寶匣「三王聖龕」(The Shrine of the Three Kings),出自最知名的聖經故事之一。

「在耶穌誕生的那天,一顆明星升上了夜空,這顆星星有著長長的橫紋般的光芒,有如火一般的燃燒著,而且星星如同老鷹般的飛翔著,並拍打著他的翅膀。」

根據聖經記載,當耶穌基督誕生在耶路撒冷南方的古城,當時遠在東方的三位聖者看見了夜空中奇異的星芒、測知到了救世真主降臨,特別千里迢迢趕來拜見並送上別有預言意涵的三樣禮物(黃金、乳香、沒藥),象徵學識淵博的異教聖者,在此回應了古老的星象預言,並成為聖嬰的敬拜者。

如此奇幻的三聖朝王場景,也成為備受後世畫家喜愛的經典題材。

照片右後方的畫作《東方三王朝拜聖嬰圖》(The Shrine of the Three Kings,1451),出自15世紀最優秀的畫家 Stefan Lochner 所繪製,他是當時的歌德藝術大師,後來德國文藝復興的推手。

老實說,如此龐大且帶有典故的珍貴宗教文物,對於異教徒而言要快速明白並不容易,但是在信徒們心無旁騖的每個動作和眼神裡,我好像讀懂了一些跨越語言和文化隔閡的訊息。

信仰虔誠的人們在此朝聖,懷抱希望的人們在此點起了燭光,茫然失落的人們在此獲得寧靜。

正如《馬太福音》所傳遞的耶穌理念:「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式樣;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除了建築、壁畫、文物之外,教堂內還收藏著數百年來的藝術品,每一個角落都有意外的驚喜。

幾乎每幾步路就能看見一幅充滿寓意的優美畫作,或是遇見一尊被歲月打磨的溫潤光澤的雕像在等待。

就連不起眼的柱腳處鐵製捐款箱,僅僅是以古典字體所張貼的德法英三語告示在一旁,都讓我想停下腳步細細察看。

無論多少個世紀過去,這座飽經風霜但依然高聳華美的大教堂,依然是那一座歡迎有需要的人甚至罪人走入安放靈魂之所,無論你的罪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彷彿呼應著《約書亞記》第一章第9節:「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那裡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

在這座集眾人意志打造出來最接近上帝之地,教堂一直都在,光明與希望也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