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一個人旅行的必收清單:Whitney Museum 惠特尼美術館

有些景點,適合三五好友一起欣賞分享;有些行程,必須一個人花時間慢慢品味。來到紐約,絕對不能錯過「紐約四大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古根漢美術館、現代藝術館(MOMA)以及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就算平常沒有固定參觀美術館的習慣,在這裡也可以輕易地感受到每一間美術館截然不同的風格與獨特性。

主打「當代藝術」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成立於1931年,並於2015年遷入現在所在的曼哈頓肉類加工區,與緊鄰的雀兒喜市場(Chelsea Market)、空中鐵道公園(High Line)連成一陣線,光是走完這三個點就足以耗上一整天。除了這三個明顯的標的物,整個區域裡漫不經心地開著一間間紐約時裝週上的常見品牌,沒有百貨公司精心的櫃位排列,這些品牌隱身在一道道隨性、不起眼的美式工業風鐵門之後,整個區域彷彿手勾手約好,要一起融入紐約市無止無盡的施工市景。

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由義大利建築師Renzo Piano打造,採用非對稱式的設計,與所在地的「廠區」風格呼應,大量以鋼骨、樑架和玻璃構成,一側讓人俯瞰哈德遜河畔,另一側放眼望去則是既頹敗又充滿活力的怪手、鷹架景色。

惠特尼美術館共有八層樓的展示空間,雖然館區面積不大,卻號稱具有美國當代藝術最完整的收藏,並充分傳達出其「社會關懷」的核心藝術理念。惠特尼與其他美術館最大的差別,大概在於其對當代在世藝術家的關注與重視,甚至往往早於該藝術家的成名。在展示題材的選擇上,惠特尼也無懼挑戰敏感的國家歷史,比起從戰功彪炳的角度切入,惠特尼美術館更著重在揭露時代的瘡疤與集體幻境的毀滅。

每一層樓外面各自有露台和休憩區,然而來這裡看展的人們,卻不是來打卡拍照喝咖啡的。當我努力在研究Jacob Lawrence是如何透過自己的畫作來表達戰時人民的絕望與恐懼時,旁邊兩位像是被遊覽車丟到這裡到此一遊的美國大嬸說話了:「你知道這個藝術家嗎?」「恩恩,而且你知道嗎,他不只是簡介上寫的這樣,我上次在期刊上看到介紹,他還…..」看到藝術能夠如此貼近人群和生活,惠特尼美術館的貢獻不言而喻。

惠特尼美術館的樓梯間,整個垂直的廊道就是一幅哈德遜河的全景。

除了惠特尼美術館本身,整個區域本身就是各家藝廊的集合體。設計系的學生會在假日相約到藝廊看展,有些免費,有些要收取幾塊美元的門票費。幾個藝廊看下來,我問朋友說:「你都看得懂嗎?」「有些可以,有些不行。」這個答案讓人稍感欣慰,原來平凡如我,遇到不懂的時候也不用氣餒。充斥在大街小巷的藝術力就是紐約對旅客最穩固的承諾,我喜歡這座城市,更喜歡這座城市對於「城市」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