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靚相景點:堅尼地城

特別喜歡在香港短程旅行,不只因為來往票價便宜,或是語言的便利性。窄高的叮叮車像拱起肩擠身穿過高大的建築物間,即使識得繁中也能說普通話,但在與當地人交談中,卻也體驗念出普通話地鐵站名卻鮮少人懂在說哪裡,徹底迷失在這似是而非的國度。

我喜歡亂的城市,並無貶義之意地指骯髒。那些出乎意料的用色,和不經意可能在巷弄間出現的雜物推疊,都像裝置藝術,或是窺見鄰居垃圾推測其生活習慣,一個不整齊沒規律的城市,讓我特別感受到人氣和都會的生命力。

頭幾天我花了大半天在港島中心處漫步,看港口停泊的伐艇,有些是居住的小船,小船上的婦人正在洗菜,招著手想請我過去交談。經濟金融的商業中心,景色成為報表,天際線被現代建築物繪製高高低低條狀圖,淡色的曲線是背後的山陵。不遠方港埠有個類似星戰R2D2的建築正在興建。

就地取材講求功能的個性,成為這個城市的美感。各種帆布紙箱的遮風,三個板凳=兩個水桶=一張椅子的方程式,幾個伯伯就在港邊玩起牌來,是生活的一隅。

待膩了市中心,跳上開往堅尼地城的叮叮車,居高臨下坐在最前排,一路晃晃晃的到了香港到的西北端,堅尼地城(Kennedy Town),也是香港最早期被開發的地區之一。早期一直被視為西陲較為偏僻住宅區,許多被視為「擾民」的建設多在此區域,包括焚化爐、廢物轉運站等。但如今隨著90年代後期,政府往灣裡填海和社區團體的爭取,一些建設已遷出此地,加上2014年後西港島線通車,特色餐廳、酒吧、咖啡紛紛進駐,生活也相較靜謐的多。

不曉得是否觀光客相對少,我在堅尼地城獲得數次當地居民的主動協助指路,一下叮叮車,即使只想愜意閒逛,一位熱心的太太則不斷想要指引我方向,直至我硬著頭皮往鬧區走,她才放心。

沿著海邊往西一直走上山坡,還差點誤入只有相關人士才能進入的廢物轉運站,在香港萬一稍迷失方向就會坐走許多冤望階梯,於是這趟旅行我也發現,夾腳拖鞋並不常見,不曉得是否跟在港島生存需要大量健行些許關聯。

上了山坡走10分鐘左右,能看到手邊有下山坡到海邊的樓梯,招牌並不特別顯眼,還帶有時代感。說起這一個西環泳棚,就不得不去提到20世紀早期流行於香港的「泳棚」設施。直接使用天然的海水加上搭建棚屋、小橋,就成為供人游泳健身的公共場所。

50年代興盛的泳棚文化隨著泳池的建設和海水污染,逐漸式微,大部分的泳棚已遭拆除,而西環泳棚則是目前唯一重開沿用的歷史遺跡。維持階梯扶手的綠漆,更衣室保留其復古的樣貌,綠漆鐵皮與紅字壓克力。

目前也成為熱門的攝影熱點,無論白天黃昏閃爍的淋漓波浪,天然的礁石間伸出看來簡便的小橋,小橋直直到海中便是向下的台階。我到的時候期待的隱密景點,待拍照隊伍已排上階梯,一團團朋友時而指揮擺拍,時而上下跑跳不同角度。

而這天也正好有位伯伯,緩緩插入隊伍,堅定走向小橋盡頭,雙手扶著鐵杆。好一會兒大家都不動,跟著這位看起來經驗老道的泳者觀察氣象,直至勇健老伯沒入海面,旁若無人地繼續他的活動,眾人也繼續另個時代的流行活動。

由於是隻身旅行,排隊擺拍實在尷尬,於是我便待在各個角度享受這個特殊的景色:山路中的巨大游泳池旁許多穿著衣服的年輕人如演戲般輪流上台。但即使身為局外人,無可置否地藍綠色的海閃著光點,老伯自在地游來游去,各種衝突畫面實在有趣。

泳客、攝影愛好者、與釣客,好像一點都不奇怪地同時在畫面中發生,船艇從老伯不遠處駛過。到的這天即使沒藍天,陽光躲躲藏藏,可以想像西環泳棚的黃昏雨天都很美麗。

待夠了可以選擇繼續踏上健行步道,但對我來說這些坡道多少達到健行效果,於是下山覓食。海邊有一些西方餐廳,我還是適合坐下來點一杯冰涼啤酒看看海,消磨整個下午吧。

此文章所有照片皆由糖果手機S11拍攝